查看原文
其他

TCCA海洋学|艺术家团聊会——为什么是“海洋学”?

专注海洋文化研究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2024-09-07



TCCA年度项目“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基于海洋媒介研究和现地考察,将整个过程模拟为一艘顾盼东南沿海的船舶,以及一条含混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针路航线”。


“海洋学(Thinking Through Ocean)”联合“方志小说”,同时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田野项目的合作项目,邀请“记述电影小组”展开现地的影像-研究,同时联动在地艺术家、写作者、研究员、教师、学院、艺术机构、海洋实验室、青年社群共同参与,从厦门启航,在漳州、泉州、潮汕等沿海港口游弋,并顺风相送,一路向南,延伸至澳门、东南亚等区域。整个过程包含策展、驻留、行走、影像创作等不同形式,并同步举办讲座、论坛、出版等公教活动。


陈丹妮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海洋学”项目出品人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即有“闽在海中”的记载,生活在闽南的先民“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很早就活跃在海上,以海为生,习水便舟。从“以海为田”的半渔半农,到厦门湾私商对外贸易的日渐频繁,沿海人民冒险进取、崇商尚贾的海洋文化心态逐步形成与凸显。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所在地在填海之前就是港口、是海洋,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这座城市,包括城市中的居民,离海越来越远。通过海洋文化研究,我们希望以艺术为语言进行转译,重拾“坚韧”“博取”的文化和精神内核。海洋,就是当前时代历史演进最好的舞台,闽台开发、通航漕运、七下西洋、丝路贸易等,无不镌刻着各个时代海洋文化的痕迹,闪烁着不朽的民族精神。我们相信,海洋文化在现如今的社会进程、人民生活,和可预见的未来,都有其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和探索意义。



艺术家团聊会


“海洋学”项目将从2022年8月持续至2023年3月,包含驻留在地、展览“月亮的倒影是海的脊骨”、记述电影三个版块。在正式开启之前,项目策展人、驻地艺术家、航行嘉宾、同行者,以及行走路径厦漳泉汕澳的在地机构、自组织的朋友们,通过线上连线进行了一场“艺术家团聊”,宣告这艘顾盼东南沿海的船舶驶发海岸。


既为了向每一位参与者更清晰、整体地说明项目的发起和所指,也为了彼此之间更好地协作,驻地艺术家、版块组织者们分享了各自创作的可能性方向,嘉宾们也提出了各自观察与思考工作的切入要点,从中抽丝剥茧或许可以探得一些这条针路航线的行进和方向:


 “海洋学”三大板块

 猜想 猜想 


龙奕瑭

“海洋学”项目策展人

海洋这个议题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除了海洋历史地理及文化研究,还有海洋科学、生态学等等;并且在一些艺术家个人创作和学者研究中,也关乎着地缘和身份等问题;而最近也出现了一种“海洋媒介学”的补充。


在社会现实层面,联合国近期提出了“海洋十年”(2021-2030)计划,而更为人熟知的是源于2012年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联合提出的“The Leading Maritime Capitals of the World”(中国翻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海洋的文化经济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但此次行程最重要的,“海洋学”的驻地板块作为一个基于艺术的在地考察项目,将进行大量的现地走访,串联起沿海及厦漳泉汕澳、各个县域、港口腹地和河流水系穿过的地方,并同时展开对生活工作在地方的不同自组织、机构和个人的考察,并基于此重新思考海洋。

方迪

“海洋学”驻地艺术家

通过 8 月份走访漳州、泉州、汕头等地方,我想沿着这条路线继续追寻采集关于古丝绸之路,包括现代旅人往港口古今的物流,还有人文、饮食、船舶等的信息内容,形成一些文本或是研究,最后提炼出我的创作思路,然后在九月十月驻留的过程中,完成新的创作。

李沐杰

“海洋学”驻地艺术家

我这次其实是和 AI 软件一起写作...水下呼吸这种感官与认知上的陌异化是来自思考海洋界面的一种解读。其实我是想说,这种方法可以带入到我对驻地的一种陌异化经验的研究,如刚才所讲,我们的驻地像是一艘船,以针路航线行驶在不同的地方。这个比喻其实就可以看作一种陌异化经验,然后它的每一层岩层就可以看做是一层媒介,我们以这种经验来感知驻地的一些观察等,包括像我和 AI 的写作也是一种陌异化的经验,它提供了一种机器视角,就像潜伏于数据之海的陌异化体验。

良亮人

“海洋学”驻地艺术家

第一个我希望做的是关于厦漳泉,这些海岸丝路途经的城市、港口所有的奇闻异事,搜集故事、在地偶发的一些场景对我的感染和触发;第二个就是在厦门,我希望去研究,或是自己去体验一下,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身体的变化。

印雪

“海洋学”记述电影版块策展人

我们想做的记述电影,不同与以往常规的纪录片,也不同于口述史,我们希望对影像风格做一些新的表达尝试。但最终依旧指向地方的历史文化、特定的记忆与事件,通过这些去关注到具体的人,然后再指向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邱鼎

“海洋学”第二版块策展人

整个展览会由两个板块组成,一个是群展板块,一个是驻留的在地单元,分别会从海洋媒介和现地工作这两个角度来完成。首先群展板块尝试提出的是一种关于海洋的新的感知谱系,它会基于神话学和天文学的想象,还有运动,文学和史诗对海洋不同色彩的描摹,还有因为月相的变化而形成的潮汐等关于时间的内容。在整个展览当中,我们想要暂抛开宏大的关于海洋文化史、交流史、地缘关系所构建的话语,而是想要展示一种更为直接和感性的,更加切身的经验认识。

另外一个就是驻地项目,因为每个驻留艺术家,会拥有不同的背景、专业还有艺术的表达方式。

剑雄

“海洋学”驻留在地版块策划人

我们会根据每位艺术家的想法,选择性地去找一些想要去的地方,对于日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文档,但我们还是更愿意让艺术家来进行评估。


 自由讨论 

 &抽丝剥茧  


芬雷

“方志小说”联合发起人、艺术与出版策划人

我自己参与做方志小说,这几年去一些地方感受比较大的一点,就是它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游玩,或者像我们想象当中那种到一个地方去,抓取它的素材,去做创作。

我是觉得可以深入到地方,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现在这样跟本地的人去交流,跟本地实践者,带着问题意识,大家一起去了解地方上到底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包括这一次来到厦漳泉,我自己的任务也是进行关于海丝腹地的调研。这个调研我现在还说不好,有时候真的可能得到地方上去,所以也是在聊天过程中,像星野学社提供的线索,我觉得就很有意思,会发现今天化纤在地方上的生产(情况),而且是整个全产业链集中在某几个地方。我觉得这是非常壮观的,这其实能说明我们今天的社会,甚至从一个小的地方你就能看到今天整个世界在发生什么,夸张一点来说。

阿梅

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主理人

我们赤子,我觉得这几年总结下来,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内外链接的事情。从2015年开店到现在,可能更多,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复合空间的运营。通过运营的过程,我们把泉州所谓在地的、本土的文化,通过一种比较时尚或者商业的方式来做连接,和对外的传播。这几年对海洋文化的关注,主要因为我们一直在泉州这个城市,包括我们自己店所在的社区,就是一个泉州所谓多元宗教文化的巨大体现,你自然会去关注到跟这个城市基因有关的东西。

陈荣新

福建厦门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现于华侨大学美术学院任教

我觉得“行走”本身就具有意义。之前我看到这个计划,它不断地在被替换,不断在被重新定义,以此来激发更多的想象和可能。比如说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到对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海洋文化基于的就是这种商品的交流,而陆地上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农业生产。所以两种文化的并置,从海洋学的观念到陆地腹地作为一种支撑和交流,必然地会引起外地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从而也形成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泉州宗教的交流和融合,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强盛,到五口通商被迫打开的商业交流,到后期的后殖民殖入。

比如公元 1500 年作为历史的分水岭,才真正意义上称得上是一个世界史。因为各个大洲开始在打通,不断地在交流,哪怕是一种侵略,或者一种掠夺,它也在促成新的交流。历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也不断影响国家、地区和地方的变化,对于地方志的研究也脱离不了历史和世界语境中分析。


所以海洋文化它不仅仅只是一种原始交换,更多的是由此引发的一些商品意识、开放意识,进而到对腹地和延边一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我也期待,这次“海洋学”的行走计划能够在厦门、漳州、泉州,还有潮汕地区有更多探讨的可能。不单单是我所说的从民间艺术或者社群文化、侨乡文化当中去讨论,它可能在行走当中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洪鑫诚

星野学社创始人、念地咖啡主理人、新加坡国立大学汉学博士生

泉州的精彩之处,并不在于它只有海洋性,恰恰是它兼具海洋性和内陆性,处于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微妙地带。

我想推荐王铭铭老师的这本书(Wang, Mingming. Empire and local worlds: a Chinese model for long-term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Routledge, 2017.),他在这本书里指出,“城 市”一词我们英文通常翻成City, 但其实在过去泉州的语境下应该是“城”(city)和“市”(market),前者是代表国家权力的部分,后者则是更民间的、社会的场域。

我觉得跟这次闽南驻留计划相关的有意思的点就在于,大家会去到像永宁卫这样的地方,其实就可以联系到历史,例如明朝的卫所制度,那是一种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至下的制度。比如很多军户就不是本地人,他们在地化过程中会形成很有特点的一些现象。比如外地人会有不同姓氏联宗的,也会较多拜官方神,像是关公,或是和城防体系密切相关的城隍爷等,这是跟“城”的系统有关的,与国家权力相连接。但是如果我们走到城墙之外,更深入泉州的地方腹地,就会发现有非常多,可能千百种地方神,背后又能看见祖先崇拜、地方传说等等文化脉络,在渔村、山村,情况可能都不一样。


所以我们在移民史上也不能把“泉州”化约成一个出海口,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泉州港太有名。但在“海丝话语”之外,泉州相当丰富和多元,既有泉州的农村,又有泉州的城、泉州的市,还有泉州的港,多少泉州人的一生要涉及在这不同空间之间流动,打开这其中的张力才能触碰真正精彩之处。

龙奕瑭

“海洋学”项目策展人

这次的行程,除了我们通常所熟知的厦门市、漳州市和泉州古城之外,我们也想尽量地在有限的时间,去延展到一些“更远的地方”,但其实对这些附近的造访,可能又是某种更近的时间感。您提醒的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刚刚说到的政策、国家层面的叙述,比如永宁卫城,虽然它在位置上很地方,但它在思维架构上,还是一种统治与中央的关系;另外,还包含有一种地方的声音、一些有关个人的情绪,比如在漳州的华侨农场,有一位诗人杨金安——大历史和个人叙述,在人的层面、在诗歌的层面,又是另一种张力。


其实我们也希望在行程里包含一种丰富性,它提供关于“地方的可能”的讨论,一个问题汇聚、问题共享,然后问题重新引发、重思,就像“海洋学”英文的标题(thinking through ocean),重思海洋/海水一样。所以海洋学这个计划,它不会只是今年一年就结束,它可能会包括驻留,包括对更深入到一个地方的考察。在接下来可能三到五年,它都成为一种持续发生在地连接的方式。

杨晖

影像工作者,长期关注厦漳区域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城市记忆问题,以及全球视野下的闽南历史文化

漳州海洋文化的高光时刻,我觉得跟泉州有所不同。大家都知道泉州比较高光的(时代)是宋元时期。在古代的世界贸易体系当中,泉州当年海外贸易属于印度洋贸易体系。

但是漳州月港的兴起刚好对接了大航海时代,就是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启的世界地理大发现时代。月港率先在中国,融入到人类历史的笫一次全球化进程中。


漳州海洋文化的重要事件,还有一个是美洲白银的流入。明代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两个主要口岸,一个是月港,另外一个是澳门。但澳门对接的更多是从日本过来的。美洲白银进入中国,线路是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到马尼拉再到月港,这其实是整个全球贸易体系最早的构建。


这些话题特别有意思,漳州月港当年的发展,我觉得对当下来讲它像是一种投射。今天我们很多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相对应的影子。

陈柏麒

写作者、田野工作者和项目策动者

广义上的、泛化的对海洋的讨论,可能从我在OCAT做策展人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我做“潮水流波——流动中的潮汕电影百年”,也跟厦门大学有很多沟通,然后也开始意识到,这些东西根本没办法去分潮汕,分厦门,分泉州,它是永远得连在一起去看。比如香港拍的那些今天所谓的潮娱电影,或者说香港电影资料馆里的那些电影,实际上都是同一个片子被翻成了潮汕话,或者厦门话,做成了大家更熟悉的语言在海外分发,实际上大家有很强烈的历史渊源,有很强烈的共识。在所谓的巢穴领域,大家总会不由自主地提起那种唯一性,我都会觉得某种程度上是很可笑的,大家都是可以共享的,可以一起聊的,哪怕是对当下情况的理解都有很强的共性。

关于潮汕的电影创作,我们从 2014 年有这个想法,做到今年第八年。以及在 2017年,我越来越意识到潮汕无法被作为一个孤立存在的主体,开始去做东南亚,特别是海外潮汕社区的一些创作之后,我已经把所谓的“潮汕”,或者说我们过去所称的“大潮州地区”,范围放到一个至少是超越国家边界的区域。

龙奕瑭

“海洋学”项目策展人

我最近因为在做“海洋学”的驻留计划,所以又查一些厦门的资料,通过厦门达达往前追溯,追溯到鲁迅 20 年代在厦门的那段时期。

历史背后,通过构想某些人在一个地方共时的连接,会发现很多很有意思的关联。


1926年鲁迅渡海南下,在厦大待了短暂的几个月,在这段时间,他支持了非常多本地左翼的出版写作社群。比如鼓浪社,延续到现在,差不多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文学社;然后同期还有一个叫泱泱社,出了唯一的一期《波艇》,封面的木刻版画就是一艘正在渡海的船,鲁迅《厦门通信》和当时的年轻学生成员的诗歌都收录其中,我是在浙江古籍馆里发现这本书的。

还有另外一条线索,也是最近通过申请驻留的艺术家的资料发现的。在厦门期间,鲁迅曾到过集美中学演讲,左翼版画家胡一川当时刚好坐船从南洋回来,十多岁在集美中学读书,他通过这次演讲经历了一次非常大的人生转变,并在30年代,在厦门发展了一系列抗日爱国版画运动。

这一条条线索,就像航途际会一样,交织编写在了一起。


所以“海洋学”除了最初是来源于约翰 •杜海姆 •彼得斯提的“海洋媒介”之外。其本身也成为了某种“容器性”的媒介,将这些原本只能碎片化的猜想,装载入海洋和地方,生成某种隐匿的关联——个体与社群、社会、历史和现在……所以,显然海洋学导向的不是一个主题性的创作、策展,它其实是基于社群、基于人、基于人对地方和海洋,历史的、政治的、艺术的、媒介的重新发现。

陈逸飞

夹山改梁艺术小组发起人之一,亦是《刺纸》主编之一

漳浦我觉得有一些可以带大家去的地方,比如县城中心的老街——北街,这条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拆了,当时是计划拆后开发的,但直到现在还没有房地产商接盘去建楼,所以到目前为止它都是一片废墟。

还比如说古雷半岛,之前有 px 工程落地在漳浦的古雷半岛。很多渔民本来是以养殖鲍鱼为生,也因此被迫迁到了一个叫新港城的地方,新盖了很多商品房给原先的古雷渔民住,但同时这种变化也带来很多问题。

阿梅

赤子空间&巴浪鱼咖啡主理人

我是漳州古雷半岛人。新港城是一个高楼大厦,现在我们所有的乡亲父老都住在那边。然后在这个高楼大厦旁边,我们 13 个行政村的宫庙都集中建在那里,形成一个宫庙群,特别壮观。

我们那个地方之所以成为化工厂,是因为古雷是天然港口,它具备停留非常大吨位船只的天然条件,所以它成为了被选择的地方。当然这个选择是我们本地居民完全没有能力去改变的一个事实。

七行

漳浦人,CARBON的精神劳动者和液体消费者,热爱实践,求学于城乡规划

以前很多外企在漳浦会有工厂,实业做得比较大,是非常国际化的品质,给国外的高端品牌做代工出口。大概在近年,陆续没有运作下去,仅剩少量的厂还在本地。

大爱JUNE

自由画画,文字爱好者,《城关阿志》发起人

我是正在经历拆迁整个过程的参与者,老家的房子目前被拆迁了,我们现在是临时租住在一个楼房里,我可能到时候会带大家去城关里看一下整个县城拆迁的现状。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是,云霄县有条漳江,然后在漳州是叫九龙江。它其实是同一条河流,但是经过的区域不同名称就不太一样。

刘一山

高校边缘打工人,图书馆搬书工&集美甜品咖啡复合空间TIANPLUS总干事

一直在尝试做一件事情,就是串联或者对接一些独立影像、艺术家等,到学校做分享,到校外空间做交流。我所在的空间在集美学村,集美学村有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是年轻人,高校非常多,有十几万的年轻人,然后又是厦门很重要的年轻人居住的区域。所以我想在线下的空间尝试一期一会去做一些交流或者放映,有更多的串联和互动。

张娜松

厦门人,综合材料创作研究,高校教师

我们这边以前叫板桥,不叫侨英,其实台湾也有一个支系叫板桥。从小的范围来讲,只是几栋楼房的历史,但是从大的方面就可以简单地研究一下,板桥的缩小、变迁。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团聊会从一个非常主题式的海洋出发,通过3位艺术家开启话题之后,逐渐往更腹地或是更地方,甚至带有一定历史性或者自组织的方向延展。


“海洋学”展览最终,会呈现出两种面貌,一个可能是更当代艺术的、更媒介的表达,另一个在地版块,可能会触及港口的腹地,包括上文提及的一个地方、一个建筑的迁徙史、个人史等。它最后可能在 10 月中旬的群展中,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面貌、审美和问题。对于在地版块,我们也不需要犹豫到底是媒介研究,还是历史研究,或是对于民俗的延展?它可以更开放。


我们都是在路上重新发现海洋,反照海洋,然后重新观察我们自己所关切的问题,社会的也好,自我的也好,或者是某种族群性的也好,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状态。

“海洋学”最终展览,10月中旬登陆。




/// 项目出品人 ///


陈丹妮,红顶文旅集团执行董事、红顶艺术社区负责人、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于2021年创立红顶艺术社区,致力打造艺术面向生活的登陆口岸,举办艺术设计、市集演出等多元文化活动,为爱好文化艺术的人群,不断更新现代理想生活提案。同年创立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落址厦门,以海洋文化、在地艺术等为研究方向,不断参与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馆至今举办《四海志》汤南南个展、《假期愉快》青年艺术家群展、《从大漆出发》当代漆艺知名艺术家群展等多个当代艺术展览。以美术馆为平台,推动以艺术反哺人民生活的进程,发起用艺术修补城市的“花花补丁”计划,推出传统手艺人为在地文化代表的“阿姊企划”等;并开展“妙啊!点子计划”扶持优秀青年艺术家。此外,作为TCCA儿童美术馆项目发起人,致力以美术馆为平台链接社会各界教育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美育的探讨和发展,至今已举办三届TCCAkids艺术节。


/// 艺术总监 ///


申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大千当代艺术中⼼艺术总监、策展人。关注艺术作为精神纽带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内在关联,致力探索艺术作为社会集体记忆和公共文化理想的外在表达,与人、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真正服务于公众。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关注“个体”在艺术欣赏中的主角地位,并致力调动“个体”作为参与者和创造者的重要作用。


/// 策展人 ///


龙奕瑭,策展人、写作者。1992年生于韶山,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管理和中国美术学院策展专业。目前主要关注自组织和现地工作。2015年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AXIS Art Project),第一回展览“一座岛屿的可能性”;第二回展“厦门肉食公司”入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年策展人计划;第三回策展研究“临演社会”正在持续进行。2016年创立独立空间404 Not Found Lab,在厦门后田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社区的剧场-艺术实践。


马赛,1990年出生于河南邓州,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及生存空间问题。曾工作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负责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以及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现工作于厦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曾参与策划与执行项目:放开打计划(河南,2016);重塑与生产(重庆,2016);100公里计划(重庆/成都/宁波/上海,2017-2019);临时艺术社区(深圳,2017);激活现场(重庆,2020-2021)等。同时,作品曾获得过第六届明天明天雕塑入围奖,SAYA菁英国际青年获奖等。


/// 合作策展人 ///


杨剑雄,图像工作者。1991年生于湖北宜昌,201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雕塑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厦门,致力从图像挖掘个人路径,曾任厦门白灼空间管理员。


邱鼎1992年出生于福建,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书法研究与创作方向,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她于2015年参与创立“轴艺术项目”(AXIS Art Project),现就职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查蕊,艺术家。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澳门科技大学美术学博士在读,现为澳门美术协会会员,厦门美术家协会会员。查蕊常采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将游戏场景与澳门本地的人文特色相结合,在作品中创造一个别样的自由空间,通过更具趣味性的方式表现澳门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社会现象。


印雪,DOCO热纪录主理人。2015-2018持续在厦门做影像策展及放映活动,曾在腾讯新闻谷雨工作室参与《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等纪录片的国内上线工作。参与策展有:新亚洲影志:澳门台湾纪录片展(澳门,2022),“信仰”2016主题影像邀请(厦门,2016),纪录片大师怀斯曼作品《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全国巡展(北京、上海、广州、杭州,2018),野骨力国际艺术创作驻地计划艺术之夜(泉州,2018),2021年联合发起“庐舍之春”女性导演剪辑驻留计划(福建培田,2021)。


李必豪,1995年出生于福建,2019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厦门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不同语境下互动及抽象的渴望是李必豪创作的主要探索对象,并借此延伸至以现场作为媒介形式来观察观众与作品之间短暂的情感联结。


/// 顾问 ///


刘畑,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策展人,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跨媒体艺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博士、研究员,「开放问题研究所」(Open Matter Institute)发起人。长期致力于「研究-创作」的共同推进,工作贯穿策展、作品创作、理论研究、设计及写作。当前聚焦于面向「大众」的广域策展和设计,以及对乡土基层、古典源起与科技前沿的同步探索实践。


芬雷,“方志小说”联合发起人、艺术与出版策划人,策划记述电影周(杭州,2014)、居伊·德波电影周(杭州,2015);策展“高洁人民出版社”(上海,2018)、在兹远游:方志小说驻地联展(宁波,2021);联合策划“写一切:重识社会文本与艺术实践”(重庆、北京、广州,2016)、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上海,2016)、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碧山,2018)、写作诸历史: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北京、上海,2018)、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上海,2019)、“睡神散页”节语间启幕戏剧之夜(乌镇,2021)等。



关于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TOPRED CENTER FOR CONTEMPORARYART, 简称“TCCA”位于中国厦门,以海洋文化、在地艺术为核心研究方向,致力于持续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构建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通过开展国际艺术合作,开展多向度的艺术形态及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与互动;探索艺术融合生活的多元性,打造TCCA成为艺术文化聚能场。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的在地性,服务于公众,以艺术链接人、社区和城市间的关系,为旧建筑注入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趋势下的艺术进程。


关于 轴艺术项目

轴艺术项目( AXIS Art Project )2015年在厦门发起成立,由六位成员组成(黄晓伟、林鹭琪、卢川、龙奕瑭、 邱鼎和余雨萍)。作为源于一句“厦门好无聊”而自发的艺术计划,轴艺术项目试图通过一系列“现地策展”(On-Site Curating)打开一种基于地方可能性的工作界面,在现阶段,处理本地性与虚拟景观、日常生活与当代现实的含混状况是其工作的主要方向。除此之外,在团体内部的组织机制上,轴艺术项目始终实践着一种基于差异的协同工作网络,对个人与集体、社群与社会展开思辨、批判和实践。轴艺术项目的工作涵盖展览、出版、驻地、写作、独立空间等。


关于 方志小说

方志小说,是一个联合驻地计划,倡导从地方出发的写作实践与艺术行动。从2017年开始,已连续4年邀约写作者、艺术家和社会工作者近100人,前往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浙江、广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的20多个村镇空间,并分别于2018年、2019年、2021在碧山(安徽)、徐岙底(浙江)、厦门、西安、福州、宁波等地举办驻地联展。2022年,方志小说推出实体空间工作栈(简称“方栈”),基于青年社群的联合工作展开,集驻留、展览、研学等于一体,将通过文化艺术的具体实践参与地方营造,共建新形式的在地社区。


关于 后天计划

后天计划是一个非盈利性独立的艺术机构,联合写作者、艺术家、策展人、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各个行业研究者展开实验性艺术项目,鼓励不断探讨艺术的新疆界。


关于 第四届杭州纤维

艺术三年展·田野项目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Hangzhou Triennial of Fiber Art)创立于2013年,是一个致力于当代纤维艺术研究、创作与展示的国际展览平台。由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原万曼壁挂研究室)发起,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创建、联合主办。


“纤三田野”作为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缓存在/Being Theoria”的特别在地项目持续展开,并获得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的支持。计划将维持一年,以桑蚕、丝绸、纺织等题材切入,通过驻留和走访的方式,调研中国沿海的数个区域:杭嘉湖、环渤海、厦漳泉……拍摄记述电影和编纂册页,并延展一系列公共活动和在地创作。


关于 镜海艺术空间

镜海艺术空间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路环岛,是一个集艺术创意交流,艺术文化体验、展览、美育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关于 记述电影小组

记述电影,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现成拍摄,基于影像实践进行艺术制作,探索事件之于社会、历史、地方、情感等的影像再生产。记录但不以客观为目的,讲述但不以故事为目的,实验但不以观念为目的,在事件的来临中……迫近叙述。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